明明內心一團火卻手腳冰涼
明明手腳冰涼卻口腔潰瘍
簡直就是冰火兩重天
......
何謂“冰與火”?
鄭州市中醫(yī)院治未病科的專家說,從中醫(yī)角度講,同一時期內,上部表現為熱性、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就叫“上熱下寒”。
具體來說就是:腰以上為熱,表現為口腔潰瘍、周身發(fā)熱、牙齦腫痛、咳黃痰、咳嗽等癥狀;腰以下為寒,出現雙下肢發(fā)涼,由于基礎代謝與年齡等關系,大多數人身體表現得很矛盾,比如經常腹痛、腹瀉、痛經、性功能下降、下肢冰涼,稍不注意吃點熱性食品,就會出現口腔潰瘍、煩熱、口干、咽喉腫痛等癥狀。
即使是夏天小、大腿關節(jié)都會感覺到寒冷,中醫(yī)稱之為“上熱下寒”。上熱下寒最主要體現在“寒”,女人一生要經歷的:經、帶、胎、產,全部是在身體中下部。經期不注意,生育后調理不及時或方法不當,易造成下元虧虛。
很多女性頭面部起痘痘、特別是下巴及口唇周圍,口舌生瘡,咽干咽癢;經常覺得渾身無力、便秘、失眠、掉頭發(fā)。經期經常延后、月經量少、痛經,并且人容易感到上火。
如果治療不得法,用溫陽藥可能導致更上火,用清熱藥可能導致更虛寒;碰到這種問題,中醫(yī)治療都很棘手,需要權衡癥狀,細心辨證用藥,方能取效!上熱下寒“中醫(yī)的治療要領是,先調理脾胃,打通通道,把上面的“熱”引到下面來,中醫(yī)稱為“引火歸元”。
出現“冰與火”現象的原因有哪些?
1.缺乏運動;
2.受寒和寒涼食物吃的太多;
3.經常生氣、思慮過度也會造成上熱下寒的體質;
5.天生腎陽不足等。
中藥泡腳+穴位艾灸,能否改善“冰與火”現象?
飲食:因為吃涼的太多容易傷陽氣、吃熱的太多容易傷陰助火,因此飲食以平性食品為主,不適合選擇太熱氣或者太寒涼的食物。搭配要均衡,忌辛辣寒涼,水果盡量少吃,米面、饅頭粗茶淡飯更養(yǎng)人。
艾灸:可經常艾灸關氣、氣海、足三里、涌泉穴,目的就是把上面陽氣往下引。
穴位貼敷:上熱下寒,最關鍵就在于引火歸元、或引火下行,用中藥(吳茱萸等)打粉,晚上睡前調敷腳底涌泉穴。(如果有皮膚過敏、刺激潰爛等現象,要減少貼敷時間和頻率)。
泡腳:堅持天天泡腳,早睡早起。睡前中藥泡腳更佳:紅花、艾葉、生姜、花椒煮水,只要能堅持較長的一段時間,能夠引熱下行,減少四肢冰涼等癥狀。
